Menu
清淨無染覺察力系列之三 大夢初醒是看見的契機
對於很多人而言,在某個時刻及某個地方,你最終會清醒,並且遇見自己,那個契機,可能就是你大夢初醒的時候。
李秉信
(續上期)「看見」是人類能夠自我醒覺唯一的道路,但如何「看見」呢。在我們進入「看見」的深度覺察前,首先要了解的是:人是沉睡的。即便是我們自己以為是清醒的,追根究底,我們清醒程度,和我們沈睡的深度比較起來,清醒的力量還是太過薄弱,甚至不足以為道。
根本的原因是,人生自本能,太迷戀於自己的意識所編織的夢。把虛幻的夢看得這麼真。所以就算自己以為清醒的,也只不過是在層層相扣夢中,挑了一個虛有其象的淺層夢中清醒罷了。
我們人在晚上睡覺,事實上,我們在白天也不是清醒的,只不過是沈睡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從來未清醒過。我們只是不停地變換睡覺的方式,以及夢境中的內容。
別以為單憑張開眼睛,好像從夢裡回神,就能騙得過自己那叫清醒。除非你能把心靈之眼開啟,或是你能用自由的心性,來知道自己,回到最原始的源頭「看到」自己,否則你是不可能醒覺的。人類最大的幻象是,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最深層都帶有「真心」的,那個人叫「真主人」。
而且這個「真主人」是具有無限的大能,我們自己竟然不知道。或是稍具根器的人,可以愰忽的知道自己的最深層有「真心」,但是却找不到自己的「真心」在那裡。
呂洞賓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大夢初醒的才子。少年得意的他,在連中秀才及舉人後,進京趕考進士。途中遇見了道士鍾離權,鍾離權覺得呂洞賓空有一身的學識,但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實在可惜。便和他同留宿在酒肆中。
雲房先生親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遭判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孑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歎息時,突然夢醒,那時鍾離權的飯還沒熟;
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浮沈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傷,人生就像一場夢。」
世間的人們就如同吕洞賓一樣,一直都活在這個「不知道」的大夢中,但是却以為自己好像「知道」了。而且把它看的很真,竭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汲汲爭取這個在夢中的成功及富貴。但是轉眼間,又迷惘於「不知道」裡。
所以,我們雖然在意識裡不承認,但是在我們心中的最深層,那個深至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空間裡,却很透徹的明白,明白我們自己還在夢境裡,而且夢得很痴很迷,迷惑到自己不承認自己是不清醒的,直到我們「看見」的那一刻。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要是我們自認自己清醒了,或是我們真的自以為知道了,人們就不會這麼努力的在宗教或是哲學裡,去嘗試各式各樣的法門,去趨近真正的「覺醒」。
如同熟睡入夢的人一樣,除非我們受到足夠的激盪。這樣的刺激,才能把我們整個人,意識最深層的根基都被撼動,否則人們是醒不過來的。我們的意識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虛幻的這麽「真實」,讓我們以為真的投入其中,甚至沈迷其中,而竟然變成我們的一部分。
我們的完全地沉浸其中,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心智裡的每一根纖維,無一不是在沉睡在我們的意識,所編織的夢境當中。那樣的沈迷,並不是朝一夕造成的現象,而是我們累世的宿根,從出生以前,到今生開始,經年累月的在自己的夢境中以為、認定、最後成為自己意識的期待。
因此我們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夠警覺,才能真正地跳出來去看自己,才能讓「看到」的自己,去觀照一個「夢中」的自己。對於很多人而言,在某個時刻某個地方,你最終會清醒,並且遇見自己,那個契機,可能就是你大夢初醒的時候。
然而,這個契機是在什麽時候發生呢? (下期續)
李秉信
(續上期)「看見」是人類能夠自我醒覺唯一的道路,但如何「看見」呢。在我們進入「看見」的深度覺察前,首先要了解的是:人是沉睡的。即便是我們自己以為是清醒的,追根究底,我們清醒程度,和我們沈睡的深度比較起來,清醒的力量還是太過薄弱,甚至不足以為道。
根本的原因是,人生自本能,太迷戀於自己的意識所編織的夢。把虛幻的夢看得這麼真。所以就算自己以為清醒的,也只不過是在層層相扣夢中,挑了一個虛有其象的淺層夢中清醒罷了。
我們人在晚上睡覺,事實上,我們在白天也不是清醒的,只不過是沈睡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從來未清醒過。我們只是不停地變換睡覺的方式,以及夢境中的內容。
別以為單憑張開眼睛,好像從夢裡回神,就能騙得過自己那叫清醒。除非你能把心靈之眼開啟,或是你能用自由的心性,來知道自己,回到最原始的源頭「看到」自己,否則你是不可能醒覺的。人類最大的幻象是,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最深層都帶有「真心」的,那個人叫「真主人」。
而且這個「真主人」是具有無限的大能,我們自己竟然不知道。或是稍具根器的人,可以愰忽的知道自己的最深層有「真心」,但是却找不到自己的「真心」在那裡。
呂洞賓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大夢初醒的才子。少年得意的他,在連中秀才及舉人後,進京趕考進士。途中遇見了道士鍾離權,鍾離權覺得呂洞賓空有一身的學識,但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實在可惜。便和他同留宿在酒肆中。
雲房先生親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遭判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孑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歎息時,突然夢醒,那時鍾離權的飯還沒熟;
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浮沈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傷,人生就像一場夢。」
世間的人們就如同吕洞賓一樣,一直都活在這個「不知道」的大夢中,但是却以為自己好像「知道」了。而且把它看的很真,竭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汲汲爭取這個在夢中的成功及富貴。但是轉眼間,又迷惘於「不知道」裡。
所以,我們雖然在意識裡不承認,但是在我們心中的最深層,那個深至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空間裡,却很透徹的明白,明白我們自己還在夢境裡,而且夢得很痴很迷,迷惑到自己不承認自己是不清醒的,直到我們「看見」的那一刻。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要是我們自認自己清醒了,或是我們真的自以為知道了,人們就不會這麼努力的在宗教或是哲學裡,去嘗試各式各樣的法門,去趨近真正的「覺醒」。
如同熟睡入夢的人一樣,除非我們受到足夠的激盪。這樣的刺激,才能把我們整個人,意識最深層的根基都被撼動,否則人們是醒不過來的。我們的意識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虛幻的這麽「真實」,讓我們以為真的投入其中,甚至沈迷其中,而竟然變成我們的一部分。
我們的完全地沉浸其中,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心智裡的每一根纖維,無一不是在沉睡在我們的意識,所編織的夢境當中。那樣的沈迷,並不是朝一夕造成的現象,而是我們累世的宿根,從出生以前,到今生開始,經年累月的在自己的夢境中以為、認定、最後成為自己意識的期待。
因此我們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夠警覺,才能真正地跳出來去看自己,才能讓「看到」的自己,去觀照一個「夢中」的自己。對於很多人而言,在某個時刻某個地方,你最終會清醒,並且遇見自己,那個契機,可能就是你大夢初醒的時候。
然而,這個契機是在什麽時候發生呢? (下期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