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十二 天人合一交感萬物化生
李秉信
陰陽交感的太和之義,在宋朝張載 (1020-1077) 所著《正蒙》一書中,有非常充份發揮。 在文中詳細指陳世界被造的過程, 乃是基於一種和諧的感應。很少人知道, 陰陽不但要交感, 更要交感和諧成為無法分割的本體。 只有在這樣合一,及和諧本體的品質中, 才能和入造物主第一因的起心動念,萬事萬物才能被創造。
在易道心法中,非常強調和能生物,有而致和,就是易的本質上的和易義, 更是萬事萬物衍生最基礎的驅動力。依於此,陰陽剛柔與動靜,均是易之和的功能的表徵。同樣的道理,我們常常說,人性在內心裡趨向道德。 所謂的道德, 只是心裡的一種和平及平安的感覺。 在這種和諧感應的推動力下,才有可能使道德倫理成為行為的實踐,人倫道理才能產生。
不在這樣和諧感覺裡所形成的教條, 所有的法條,只是像八股文般的流於形式, 而沒有內化感動的力量。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 說得到但是做不到。正是由於此一乾道變化,易之和合的實現, 中國人強調的三綱五常才能建立, 西方國家注重的自由,平等,博愛才能落實。 這樣一個過程,正是整個易經心法裡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看得更深入一點, 每個民族所崇尚的文化, 每個國家所在乎的價值標準, 甚至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以及任何一種影響全人類的思想觀念, 都是由這種陰陽和諧感應的模式,所創造出來。 這也是東方文化強調行心和物合一, 在現實世界里所發展出來的表現。
說卦說:「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肴,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即已表明道德所要求的人格與社會的和順,是發自於內心道德的仁義的導向。 當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為相互配合時, 才能建立宇宙和諧的基本因數。而這種和諧力量能被啓發, 並不是靠著語言文字,規則教化。
而是有感於天地之情, 從而效法天地,以身作則。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順序, 聖人因為有感, 將這樣的感動,行之於有形的文字及語言,所以制定教化。 易經裡所說的神道設教, 社會運作的規則, 都是在聖人有感天地陰陽之氣後, 用有限的文字, 用其所感天體的運行,一一條列出來。
聖經裡的經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先知受到神的啓示以後, 用他言語所能表現的最極致, 形之於文字, 流傳給後代子孫。 這樣影響的更進一步的發展, 正是世界被創造的原動力。也均植根于, 這種易之能和生物的基礎上。我們看到聖經裡所描繪的創世紀及啓示錄, 把世界創造的過程, 以及世界毀滅的異象, 描述的這麼清楚。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到底有誰經歷過世界的開始, 和世界的末日呢?若是沒有這樣的經歷, 這些寫經文的先知,怎麼能描述出這樣清楚的細節呢?難道是憑空杜撰的嗎?這個答案就是在乾文言中所提,甚至以義之和為利,有以利物足以和義,因為有感,可以從和能生物這一性能理解。
因為聖人能夠陰陽有感, 和上天有感, 在交感中,和冥冥中裡的第一因融合,從而形成一種和諧之氣。 先知在天人合一的生命狀態裡感應到,造物主創造的本意。 藉著他的嘴和他的身體,從而為神的使者。 菩薩的信差, 向世人宣化。 在莊子裡說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乃是藉著人的有感, 將只陳述出來。
正是易經中所說的,有感天地之情, 才能教化百姓, 正是這個道理。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瞭解,繫辭又以履卦為德之基,何以故?蓋由於履能致和,履以和行之故。顯然和易最簡單的說,就是事物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應,因而咸之。 唯有在感應裡, 上至聖人賢達,下至販夫走卒所作所為,才能符合天地的正氣。
說得更清楚一點,正義天理不在八股教條, 乃在天人感應。彖傳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而天下和平」。感因和而生,聖人有所感應也就帶動社會大眾,趨向和平與和諧。這一表明了變化內涵的和能生物,保和太和的精神。在易之和諧的基礎上,我們顯然可以彰顯, 在周易哲學中,以變化為主軸的創造性, 最後仍是在感應中, 和第一因合一成和諧的本體。
講到這種人意體現天意的卦象, 一定是以天火同人卦, 最能表現出這樣和諧的氣氛。同人卦上乾,下離,,乾剛健,火上照耀,和天之意、相得益彰。六二代表者是人間的聖人, 基督教裡的先知為卦主。天火同人卦互卦為天風姤卦, 錯卦為地水師卦, 綜卦為火天大有卦。 雜卦傳, 同人, 親也。 取人和同的意義。
在本卦中, 天在上, 火勢也是向上的, 代表著人心喜好和天親進, 更有著藉天充實自己, 上進自己之意。 而更重要的是, 人在這時候成為天上的器皿, 老天的公器, 為造物主所用, 彰顯天意。在卦辭中, 更把這種無私無己, 齊心同意,眾志成城的意志, 描述的非常傳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野乃無邊際,廣遍無私之義,與普天下之人和同,謂大同,如此則涉險阻,君子守正之德,便有吉。利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更何況同人於野。在同人卦中,開始提點博愛之意, 博愛為人類同情的匯流, 故為通亨之意。 隱喻同舟共濟。 互卦巽為風, 為木, 為舟象, 只要齊心協力, 利涉大川。
而在卦象中更把這種和天意相互呼應的有情, 描寫得非常貼切。「彖曰:同人,柔得位,而應乎乾,曰同人。」此為本卦斷辭,謂六二爻,陰柔當位,且與上卦之九五爻相應,便和同於人。柔位得中, 上應乾卦九五爻, 下與初爻和三爻相比, 一陰泛應眾陽, 似嫌柔弱, 上應乾剛, 行之以健 , 內文明而外剛健,故與眾人和同之象。 象徵君子正心誠意, 方能感召天下人, 融通眾生之心。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同人於野,無傭私之和同,便亨通,而能安渡險阻。 然而這個天意,乃君子乾剛所行之道。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本卦之下卦,離火上升,如文采之光明。上卦乾陽,刖健而又中止,上下相應,乃君子施行正道,唯君子能會通天下人之心志。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本卦之大象,天與火,上下輝映,君子應效法本卦之象,團結同類,辨別事物。在這個以天和人為中心的宇宙本體論,或本體宇宙論體系裡,所最強調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本體性。可名之為易的本體宇宙論。易意義的本體宇宙論,是以純粹的創造性為本體,以之為創發之本與創發之體,創發出多姿多彩的品物流行的生命宇宙。
人生於其中,故必須以此宇宙的本體為人的生命的本體,方能創造出真善美的人文價值。 這正是在易經裡包含發展知識理性,與成就價值的理性,以及總其成的本體理性與實踐理性的最佳闡述。
陰陽交感的太和之義,在宋朝張載 (1020-1077) 所著《正蒙》一書中,有非常充份發揮。 在文中詳細指陳世界被造的過程, 乃是基於一種和諧的感應。很少人知道, 陰陽不但要交感, 更要交感和諧成為無法分割的本體。 只有在這樣合一,及和諧本體的品質中, 才能和入造物主第一因的起心動念,萬事萬物才能被創造。
在易道心法中,非常強調和能生物,有而致和,就是易的本質上的和易義, 更是萬事萬物衍生最基礎的驅動力。依於此,陰陽剛柔與動靜,均是易之和的功能的表徵。同樣的道理,我們常常說,人性在內心裡趨向道德。 所謂的道德, 只是心裡的一種和平及平安的感覺。 在這種和諧感應的推動力下,才有可能使道德倫理成為行為的實踐,人倫道理才能產生。
不在這樣和諧感覺裡所形成的教條, 所有的法條,只是像八股文般的流於形式, 而沒有內化感動的力量。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 說得到但是做不到。正是由於此一乾道變化,易之和合的實現, 中國人強調的三綱五常才能建立, 西方國家注重的自由,平等,博愛才能落實。 這樣一個過程,正是整個易經心法裡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看得更深入一點, 每個民族所崇尚的文化, 每個國家所在乎的價值標準, 甚至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以及任何一種影響全人類的思想觀念, 都是由這種陰陽和諧感應的模式,所創造出來。 這也是東方文化強調行心和物合一, 在現實世界里所發展出來的表現。
說卦說:「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肴,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即已表明道德所要求的人格與社會的和順,是發自於內心道德的仁義的導向。 當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為相互配合時, 才能建立宇宙和諧的基本因數。而這種和諧力量能被啓發, 並不是靠著語言文字,規則教化。
而是有感於天地之情, 從而效法天地,以身作則。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順序, 聖人因為有感, 將這樣的感動,行之於有形的文字及語言,所以制定教化。 易經裡所說的神道設教, 社會運作的規則, 都是在聖人有感天地陰陽之氣後, 用有限的文字, 用其所感天體的運行,一一條列出來。
聖經裡的經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先知受到神的啓示以後, 用他言語所能表現的最極致, 形之於文字, 流傳給後代子孫。 這樣影響的更進一步的發展, 正是世界被創造的原動力。也均植根于, 這種易之能和生物的基礎上。我們看到聖經裡所描繪的創世紀及啓示錄, 把世界創造的過程, 以及世界毀滅的異象, 描述的這麼清楚。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到底有誰經歷過世界的開始, 和世界的末日呢?若是沒有這樣的經歷, 這些寫經文的先知,怎麼能描述出這樣清楚的細節呢?難道是憑空杜撰的嗎?這個答案就是在乾文言中所提,甚至以義之和為利,有以利物足以和義,因為有感,可以從和能生物這一性能理解。
因為聖人能夠陰陽有感, 和上天有感, 在交感中,和冥冥中裡的第一因融合,從而形成一種和諧之氣。 先知在天人合一的生命狀態裡感應到,造物主創造的本意。 藉著他的嘴和他的身體,從而為神的使者。 菩薩的信差, 向世人宣化。 在莊子裡說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乃是藉著人的有感, 將只陳述出來。
正是易經中所說的,有感天地之情, 才能教化百姓, 正是這個道理。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瞭解,繫辭又以履卦為德之基,何以故?蓋由於履能致和,履以和行之故。顯然和易最簡單的說,就是事物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應,因而咸之。 唯有在感應裡, 上至聖人賢達,下至販夫走卒所作所為,才能符合天地的正氣。
說得更清楚一點,正義天理不在八股教條, 乃在天人感應。彖傳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而天下和平」。感因和而生,聖人有所感應也就帶動社會大眾,趨向和平與和諧。這一表明了變化內涵的和能生物,保和太和的精神。在易之和諧的基礎上,我們顯然可以彰顯, 在周易哲學中,以變化為主軸的創造性, 最後仍是在感應中, 和第一因合一成和諧的本體。
講到這種人意體現天意的卦象, 一定是以天火同人卦, 最能表現出這樣和諧的氣氛。同人卦上乾,下離,,乾剛健,火上照耀,和天之意、相得益彰。六二代表者是人間的聖人, 基督教裡的先知為卦主。天火同人卦互卦為天風姤卦, 錯卦為地水師卦, 綜卦為火天大有卦。 雜卦傳, 同人, 親也。 取人和同的意義。
在本卦中, 天在上, 火勢也是向上的, 代表著人心喜好和天親進, 更有著藉天充實自己, 上進自己之意。 而更重要的是, 人在這時候成為天上的器皿, 老天的公器, 為造物主所用, 彰顯天意。在卦辭中, 更把這種無私無己, 齊心同意,眾志成城的意志, 描述的非常傳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野乃無邊際,廣遍無私之義,與普天下之人和同,謂大同,如此則涉險阻,君子守正之德,便有吉。利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更何況同人於野。在同人卦中,開始提點博愛之意, 博愛為人類同情的匯流, 故為通亨之意。 隱喻同舟共濟。 互卦巽為風, 為木, 為舟象, 只要齊心協力, 利涉大川。
而在卦象中更把這種和天意相互呼應的有情, 描寫得非常貼切。「彖曰:同人,柔得位,而應乎乾,曰同人。」此為本卦斷辭,謂六二爻,陰柔當位,且與上卦之九五爻相應,便和同於人。柔位得中, 上應乾卦九五爻, 下與初爻和三爻相比, 一陰泛應眾陽, 似嫌柔弱, 上應乾剛, 行之以健 , 內文明而外剛健,故與眾人和同之象。 象徵君子正心誠意, 方能感召天下人, 融通眾生之心。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同人於野,無傭私之和同,便亨通,而能安渡險阻。 然而這個天意,乃君子乾剛所行之道。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本卦之下卦,離火上升,如文采之光明。上卦乾陽,刖健而又中止,上下相應,乃君子施行正道,唯君子能會通天下人之心志。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本卦之大象,天與火,上下輝映,君子應效法本卦之象,團結同類,辨別事物。在這個以天和人為中心的宇宙本體論,或本體宇宙論體系裡,所最強調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本體性。可名之為易的本體宇宙論。易意義的本體宇宙論,是以純粹的創造性為本體,以之為創發之本與創發之體,創發出多姿多彩的品物流行的生命宇宙。
人生於其中,故必須以此宇宙的本體為人的生命的本體,方能創造出真善美的人文價值。 這正是在易經裡包含發展知識理性,與成就價值的理性,以及總其成的本體理性與實踐理性的最佳闡述。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