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十 病隨心轉互根心能轉病
李秉信
仔細觀察中華文化,或者是儒家學說, 你一定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怎麼,中國人看一件事情的圓滿與否, 並不是永恆地,而是隨時在變化?有學問的人會說, 這樣的轉變叫做前是今非,或者是前非今是。甚至, 不了解其中奧妙的人,會說他是善變的。 然而,很少人能夠了解, 在千變萬化,五花八門的改變中, 唯一不變的是,所有的改變,都繞著陰陽的改變在改變。 說得更清楚一點, 隨著時間的流動,心情的變化也在流動。 感覺上的改變,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如此的變化,就叫做陰陽的改變.
這是一件,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現象。本來,昨天覺得是好的, 今天想想又不對。 昨天晚上想不通的煩惱, 睡一個好覺,今天早上想通了。 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之下, 我們的感覺,會被自己本身產生出來的妄念, 或者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做出每一個當下的改變。 感覺上的改變,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 甚至健康上的條件。 中醫基礎理論描述這樣改變的過程,叫做陰陽偏衰, 或者叫做陰盛和陽衰。 感覺上的變化,會產生生理上的改變, 成為中醫師在診斷疾病上,重要的根據。
舉個例子來說,就如同我們常常在說的,陰衰,陰虛。 如此的陰陽說法,在病理上的特徵,叫陰虛則熱。它表現出的證候屬性,叫虛熱證。 陽衰,陽衰就是陽虛,那麼陽虛則寒,它表現出證候屬性叫虛寒證。 根據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特別是陰陽互根的理論,具體病理變化裡,有個陰陽互損。 也就是,我們的感覺在陰陽, 或者是在兩個互相對立,交互的變化當中, 不但影響到了對方, 更會反向回頭,影響到了,產生感覺變化的自己。 這就是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陰陽互根變化成陰陽互損。
學過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文人, 對於如此循環的陰陽相生, 並不會陌生。 這樣的味道,雷同宋朝陳摶所繪太極圖生生不息的感覺。根據這樣一個原理,陰陽互根,在病理狀態下, 逐步演變成陰陽互損。陰虛的時候,陰損可以引起陽虛,可以損陽。那麼,陽損也可以及陰,損及陰,引起陰虛。就是單純的陰虛,單純的陽虛,並不會永久維持這樣的狀態。陰虛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必然要損傷陽,導致陽損及陰。就是由陰虛不能生陽,而引起陽虛,陽虛不能制陰,不能生陰,也會引起陰虛,出現了陰損及陽,陽損及陰。
這樣兩種病理結果,就是說陰陽偏衰,包括四種表現形式。單純的陰虛,單純的陽虛,由陰損及陽,由陽損及陰,這樣不同的病理表現形式,講述陰陽學說,在病理上的應用。 中醫師非常擅長於掌握陰陽學說,來說明病理變化,來初步理解什麼是陰陽失調。 嚴格地來說,陰陽失調,並不是一個複雜的理論系統。但是,在陰陽偏盛和偏衰的基礎上,可以非常完整的描述, 正常生理, 以及不正常病理的狀況。 說得簡單一點,偏盛要求掌握陰盛和陽盛,偏衰要求掌握陰虛和陽虛,這是最基本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掌握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就是說,陰盛的時候,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而陽盛的時候,也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陰氣。 在這樣的基礎上,又派生出兩種類型,表現形式。結論是,在陰盛和陽盛的時候,它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或者陰氣。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到,人體的陰氣和陽氣受到損傷,僅僅是沒有達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陰衰和陽衰,就是陰虛和陽虛,在此基礎上,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掌握陰衰和陽衰的時候,兩者可以互損,表現為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這樣一種病理狀態。
這四種類型的轉變, 一定會在我們的身體上,發展成各式各樣的生理特徵。 在中醫診斷基礎拿捏上, 作為一位有經驗的中醫師,非常講究,掌握身體狀態釋放出來的訊息, 加以分析歸類, 掌握疾病的走向。 由內心感覺上改變, 衝擊到身體健康的過程, 一定會在我們身上, 有一個訊號的產生。 能夠清楚判別,每一個跳出來的訊號,可以作為指導判斷疾病的診斷。 這些訊號的類別, 並不會太過於複雜,他們的內容, 再怎麼千奇百怪,也很容易用陽陰區別, 做出分類。
傳統中醫師的養成教育,非常著重於分析四診資料。從望診要判斷色澤,紅、黃、鮮明 ,青、白、黑、晦暗, 各自都代表著不同的身體訊號。 下個重要的判斷,是在聞診 。 從病人的語聲,呼吸,高亢宏亮多言,呼吸有力,聲高氣粗,低微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少言, 可以了解,他身體行氣的走向。以上訊號的取得, 是中醫師從他的五官, 以及他的學養知識,客觀讀取病人的特徵。 但是在問診的過程中, 中醫師必須要聽清楚, 病人主觀上的感覺, 才能夠印證, 醫師在客觀上索取的的資訊, 是否正確?
在問診中常常提到的寒熱,口渴,身熱,惡熱,喜冷,口渴,喜冷,身寒,惡寒。喜熱,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這些資訊,都是病人對於自己身體狀況, 自我感覺出來的訊息。 在這個時候, 中醫師客觀所讀取的資訊, 以及病人主觀上的描述出來的感覺, 必須要彼此的印證, 否則一定會產生誤診。 但是, 在臨床的經驗中,醫生客觀地讀取,以及病人主觀的判斷, 其中一定會有落差, 而這個落差,一定有他的道理存在。 所以,中醫師下一個切診(脈) 的功夫,就非常的重要。
有經驗的中醫師, 一定可以從脈象當中, 尋根究底的解釋落差的存在, 找出發病的原因。 這樣的判斷, 一般而言,可以分成部位,動態,至數,形態。寸部,至(起)者數,浮、大、洪、滑 ,尺部,去(伏)者,遲沉、小、細、澀。 每一個資訊,都代表著不同的發病部位, 以及病程的階段。 醫師最根本的修養,是在於辨別證候。 這些資訊架構出來的結構,很難脫離八綱。 如同,大家琅琅上口的, 表熱實,裡虛寒, 這些專有名詞, 只是要陳述,疾病發展的階段, 現在是走到的哪一個部位。
中國人的智慧, 用醫師的感覺,以及病人的感覺, 歸納在一起,成為指導疾病的診斷。也就是說用陰陽的兩分法,二分法,來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便於綜合和概括。比如說: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中醫望聞問切收集的資料,如顏色。黃、紅、鮮明,它屬於陽,那麼與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屬陰。比如聞診,聞聲音,聞呼吸,說聲音宏亮、多言,那就屬陽,說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它屬於陽,否則,語聲低微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少言,這樣的狀態,我們就說,規定它屬陰。
問診,問寒熱和口渴,說身熱,惡熱,喜冷,這樣的特徵,我們就規定它屬於陽。身寒、惡寒、喜熱,那它就屬陰。如果渴飲,口渴喜冷,就屬於陽,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熱飲,就屬於寒。切脈,切診,分部位、動態、至數和形態。脈學的基礎上,也規定的非常清楚,比如部位,寸關尺,就寸和尺相比較而言,寸為陽,尺為陰。就動態來說,至者為陽,去者為陰。就至數快慢來說,數者為陽,遲者為陰。
就形態來說,我們稱浮、大、洪、滑的脈為陽脈,沉、小、細、澀的脈為陰脈。最基本的辨證綱領,八綱,我們規定,表、熱、實屬陽,裡、虛、寒屬陰。在指導診斷學上應用,就是應用陰陽的屬性,用陰陽的兩分法,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分類,分為陰,分為陽。 這些分類法,都是在感覺上,作一個統一綜合的整理。 中國人智慧的哲學,把心理上的感覺,可以影響身體上的疾病的道理, 發揮的淋漓盡致。
仔細觀察中華文化,或者是儒家學說, 你一定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怎麼,中國人看一件事情的圓滿與否, 並不是永恆地,而是隨時在變化?有學問的人會說, 這樣的轉變叫做前是今非,或者是前非今是。甚至, 不了解其中奧妙的人,會說他是善變的。 然而,很少人能夠了解, 在千變萬化,五花八門的改變中, 唯一不變的是,所有的改變,都繞著陰陽的改變在改變。 說得更清楚一點, 隨著時間的流動,心情的變化也在流動。 感覺上的改變,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如此的變化,就叫做陰陽的改變.
這是一件,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現象。本來,昨天覺得是好的, 今天想想又不對。 昨天晚上想不通的煩惱, 睡一個好覺,今天早上想通了。 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之下, 我們的感覺,會被自己本身產生出來的妄念, 或者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做出每一個當下的改變。 感覺上的改變,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 甚至健康上的條件。 中醫基礎理論描述這樣改變的過程,叫做陰陽偏衰, 或者叫做陰盛和陽衰。 感覺上的變化,會產生生理上的改變, 成為中醫師在診斷疾病上,重要的根據。
舉個例子來說,就如同我們常常在說的,陰衰,陰虛。 如此的陰陽說法,在病理上的特徵,叫陰虛則熱。它表現出的證候屬性,叫虛熱證。 陽衰,陽衰就是陽虛,那麼陽虛則寒,它表現出證候屬性叫虛寒證。 根據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特別是陰陽互根的理論,具體病理變化裡,有個陰陽互損。 也就是,我們的感覺在陰陽, 或者是在兩個互相對立,交互的變化當中, 不但影響到了對方, 更會反向回頭,影響到了,產生感覺變化的自己。 這就是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陰陽互根變化成陰陽互損。
學過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文人, 對於如此循環的陰陽相生, 並不會陌生。 這樣的味道,雷同宋朝陳摶所繪太極圖生生不息的感覺。根據這樣一個原理,陰陽互根,在病理狀態下, 逐步演變成陰陽互損。陰虛的時候,陰損可以引起陽虛,可以損陽。那麼,陽損也可以及陰,損及陰,引起陰虛。就是單純的陰虛,單純的陽虛,並不會永久維持這樣的狀態。陰虛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必然要損傷陽,導致陽損及陰。就是由陰虛不能生陽,而引起陽虛,陽虛不能制陰,不能生陰,也會引起陰虛,出現了陰損及陽,陽損及陰。
這樣兩種病理結果,就是說陰陽偏衰,包括四種表現形式。單純的陰虛,單純的陽虛,由陰損及陽,由陽損及陰,這樣不同的病理表現形式,講述陰陽學說,在病理上的應用。 中醫師非常擅長於掌握陰陽學說,來說明病理變化,來初步理解什麼是陰陽失調。 嚴格地來說,陰陽失調,並不是一個複雜的理論系統。但是,在陰陽偏盛和偏衰的基礎上,可以非常完整的描述, 正常生理, 以及不正常病理的狀況。 說得簡單一點,偏盛要求掌握陰盛和陽盛,偏衰要求掌握陰虛和陽虛,這是最基本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掌握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就是說,陰盛的時候,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而陽盛的時候,也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陰氣。 在這樣的基礎上,又派生出兩種類型,表現形式。結論是,在陰盛和陽盛的時候,它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或者陰氣。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到,人體的陰氣和陽氣受到損傷,僅僅是沒有達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陰衰和陽衰,就是陰虛和陽虛,在此基礎上,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掌握陰衰和陽衰的時候,兩者可以互損,表現為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這樣一種病理狀態。
這四種類型的轉變, 一定會在我們的身體上,發展成各式各樣的生理特徵。 在中醫診斷基礎拿捏上, 作為一位有經驗的中醫師,非常講究,掌握身體狀態釋放出來的訊息, 加以分析歸類, 掌握疾病的走向。 由內心感覺上改變, 衝擊到身體健康的過程, 一定會在我們身上, 有一個訊號的產生。 能夠清楚判別,每一個跳出來的訊號,可以作為指導判斷疾病的診斷。 這些訊號的類別, 並不會太過於複雜,他們的內容, 再怎麼千奇百怪,也很容易用陽陰區別, 做出分類。
傳統中醫師的養成教育,非常著重於分析四診資料。從望診要判斷色澤,紅、黃、鮮明 ,青、白、黑、晦暗, 各自都代表著不同的身體訊號。 下個重要的判斷,是在聞診 。 從病人的語聲,呼吸,高亢宏亮多言,呼吸有力,聲高氣粗,低微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少言, 可以了解,他身體行氣的走向。以上訊號的取得, 是中醫師從他的五官, 以及他的學養知識,客觀讀取病人的特徵。 但是在問診的過程中, 中醫師必須要聽清楚, 病人主觀上的感覺, 才能夠印證, 醫師在客觀上索取的的資訊, 是否正確?
在問診中常常提到的寒熱,口渴,身熱,惡熱,喜冷,口渴,喜冷,身寒,惡寒。喜熱,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這些資訊,都是病人對於自己身體狀況, 自我感覺出來的訊息。 在這個時候, 中醫師客觀所讀取的資訊, 以及病人主觀上的描述出來的感覺, 必須要彼此的印證, 否則一定會產生誤診。 但是, 在臨床的經驗中,醫生客觀地讀取,以及病人主觀的判斷, 其中一定會有落差, 而這個落差,一定有他的道理存在。 所以,中醫師下一個切診(脈) 的功夫,就非常的重要。
有經驗的中醫師, 一定可以從脈象當中, 尋根究底的解釋落差的存在, 找出發病的原因。 這樣的判斷, 一般而言,可以分成部位,動態,至數,形態。寸部,至(起)者數,浮、大、洪、滑 ,尺部,去(伏)者,遲沉、小、細、澀。 每一個資訊,都代表著不同的發病部位, 以及病程的階段。 醫師最根本的修養,是在於辨別證候。 這些資訊架構出來的結構,很難脫離八綱。 如同,大家琅琅上口的, 表熱實,裡虛寒, 這些專有名詞, 只是要陳述,疾病發展的階段, 現在是走到的哪一個部位。
中國人的智慧, 用醫師的感覺,以及病人的感覺, 歸納在一起,成為指導疾病的診斷。也就是說用陰陽的兩分法,二分法,來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便於綜合和概括。比如說: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中醫望聞問切收集的資料,如顏色。黃、紅、鮮明,它屬於陽,那麼與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屬陰。比如聞診,聞聲音,聞呼吸,說聲音宏亮、多言,那就屬陽,說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它屬於陽,否則,語聲低微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少言,這樣的狀態,我們就說,規定它屬陰。
問診,問寒熱和口渴,說身熱,惡熱,喜冷,這樣的特徵,我們就規定它屬於陽。身寒、惡寒、喜熱,那它就屬陰。如果渴飲,口渴喜冷,就屬於陽,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熱飲,就屬於寒。切脈,切診,分部位、動態、至數和形態。脈學的基礎上,也規定的非常清楚,比如部位,寸關尺,就寸和尺相比較而言,寸為陽,尺為陰。就動態來說,至者為陽,去者為陰。就至數快慢來說,數者為陽,遲者為陰。
就形態來說,我們稱浮、大、洪、滑的脈為陽脈,沉、小、細、澀的脈為陰脈。最基本的辨證綱領,八綱,我們規定,表、熱、實屬陽,裡、虛、寒屬陰。在指導診斷學上應用,就是應用陰陽的屬性,用陰陽的兩分法,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分類,分為陰,分為陽。 這些分類法,都是在感覺上,作一個統一綜合的整理。 中國人智慧的哲學,把心理上的感覺,可以影響身體上的疾病的道理, 發揮的淋漓盡致。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