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講義第五十講 艮為山卦
圓覺老人
本文﹕艮 艮為山 艮上艮下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 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象曰:艮其趾, 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上艮,下艮,連山艮。曰連山,曰歸藏日周易。夏用艮為上十四卦之首,商用坤為卦之首,周用乾為卦首,物不可以震動不止,動極思靜,故繼之艮,艮止也。說文解字謂艮從目從七,七目,猶如二目相背,而不相下。
震動與艮止,雖相對待,亦相連屬,本卦以上九為卦主,為八純卦之一,山 巍然不動,止非僅為靜,知所止,則不貪求。知止而後有定行,所當行,時止則止。世人每能行所當行,鮮知時止即止,適可而止,知易而難行。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我人五官在面,而所司者為五臟,五臟又皆繋於背,景色陳於前二情欲動,背則渾然不覺,雖寂然不動,若隨面而行,則背亦隨之而行。如人能抑止情欲,背則猶如山嶽之不動,則不會任隨身體之本能欲望而妄行。則雖行於庭院之中,不見不 亦不在意別人之評估,有如不見其人則無有災禍。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先明】本卦斷辭謂:艮意指抑止,止不僅止其行,亦止其止,止其行而為靜,止其止即為動,動靜皆以時。主要在不失時,時當止則止,時當行則行,動靜行止,皆以時,乃是妙止,方式廣大光明之止道。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對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斷辭續謂,艮卦之所謂止,義為止其所當止之處,卦中上下相應各爻皆不相敵。蓋因不相與知,是以心不相知,相與,自然覓身了不可得,既不可得,既不可獲其身,雖行於庭院亦不見其人,義為如背不隨而轉,即不致為情,慾而妄行,無人注意其存在,雖在大庭廣眾中,亦似不存在,則可無災禍發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卦為兩山并峙,各居其位而不動,君子應效法艮卦,居其位,應慎思非如槁木死,灰僅靜止於其為,而須思量如何盡其位之用,切莫不顧自己之園地唯羨慕鄰居之綠草地。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陰爻既不當位,又不當中。本爻在本卦之最下位,一如腳趾為人身之最下部常欲表現,故先須折止其行動,則應長永保持貞正之道,便可無禍害,而有利。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能抑止其足趾於未動之光,因其未喪失正道,不為霄小所感而妄動。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雖其心快】本爻當位又當中,雖上無相應者,此小腿被抑止,不能承隨(拯)上爻九三之行動,故心中感覺不愉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本爻小象謂,所以心中不愉快,因其不甘願被抑止,而聽任之,不隨上九三爻行進。
【九三,艮其限,列其 ,厲熏心】艮止其腰部,(腰乃人體之上下界限處)列,裂也,若過於限止其腰部之運動太為激烈,以致使背部夾脊柔裂開,其危厲有如大火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本爻居下卦之上,有如人身之腰,若抑止腰部之動作,過於激烈,其危險將如大火熏灼其心。
【六四,艮其身,無咎】本爻為上卦之初,已進入上半身,險爻居其位,當正位,能止其所當止,自我控制,抑止不妄動,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本爻小象謂,能抑止其上身不動,乃能自行抑止其本身。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輔,口輔,指言語。本爻陰居君位,能慎言語,抑止其隨口而言,言而有信,言而有條理,(序)如此必無悔憾之事發生。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本爻小象謂,抑止其口不輕言語,因能以中正自持自守。
【上九,敦艮吉】第六爻,陽爻陽居陰位,又在本卦之終上,能以敦厚之德,抑止其亢奮激進之欲望,故吉祥。
【象曰:敦艮止吉,以厚終也】本爻小象謂,心懷敦厚之情,以抑止亢進之欲望,既不傷人,亦不傷己,此乃善終致道。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本文﹕艮 艮為山 艮上艮下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 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象曰:艮其趾, 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上艮,下艮,連山艮。曰連山,曰歸藏日周易。夏用艮為上十四卦之首,商用坤為卦之首,周用乾為卦首,物不可以震動不止,動極思靜,故繼之艮,艮止也。說文解字謂艮從目從七,七目,猶如二目相背,而不相下。
震動與艮止,雖相對待,亦相連屬,本卦以上九為卦主,為八純卦之一,山 巍然不動,止非僅為靜,知所止,則不貪求。知止而後有定行,所當行,時止則止。世人每能行所當行,鮮知時止即止,適可而止,知易而難行。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我人五官在面,而所司者為五臟,五臟又皆繋於背,景色陳於前二情欲動,背則渾然不覺,雖寂然不動,若隨面而行,則背亦隨之而行。如人能抑止情欲,背則猶如山嶽之不動,則不會任隨身體之本能欲望而妄行。則雖行於庭院之中,不見不 亦不在意別人之評估,有如不見其人則無有災禍。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先明】本卦斷辭謂:艮意指抑止,止不僅止其行,亦止其止,止其行而為靜,止其止即為動,動靜皆以時。主要在不失時,時當止則止,時當行則行,動靜行止,皆以時,乃是妙止,方式廣大光明之止道。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對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斷辭續謂,艮卦之所謂止,義為止其所當止之處,卦中上下相應各爻皆不相敵。蓋因不相與知,是以心不相知,相與,自然覓身了不可得,既不可得,既不可獲其身,雖行於庭院亦不見其人,義為如背不隨而轉,即不致為情,慾而妄行,無人注意其存在,雖在大庭廣眾中,亦似不存在,則可無災禍發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卦為兩山并峙,各居其位而不動,君子應效法艮卦,居其位,應慎思非如槁木死,灰僅靜止於其為,而須思量如何盡其位之用,切莫不顧自己之園地唯羨慕鄰居之綠草地。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陰爻既不當位,又不當中。本爻在本卦之最下位,一如腳趾為人身之最下部常欲表現,故先須折止其行動,則應長永保持貞正之道,便可無禍害,而有利。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能抑止其足趾於未動之光,因其未喪失正道,不為霄小所感而妄動。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雖其心快】本爻當位又當中,雖上無相應者,此小腿被抑止,不能承隨(拯)上爻九三之行動,故心中感覺不愉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本爻小象謂,所以心中不愉快,因其不甘願被抑止,而聽任之,不隨上九三爻行進。
【九三,艮其限,列其 ,厲熏心】艮止其腰部,(腰乃人體之上下界限處)列,裂也,若過於限止其腰部之運動太為激烈,以致使背部夾脊柔裂開,其危厲有如大火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本爻居下卦之上,有如人身之腰,若抑止腰部之動作,過於激烈,其危險將如大火熏灼其心。
【六四,艮其身,無咎】本爻為上卦之初,已進入上半身,險爻居其位,當正位,能止其所當止,自我控制,抑止不妄動,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本爻小象謂,能抑止其上身不動,乃能自行抑止其本身。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輔,口輔,指言語。本爻陰居君位,能慎言語,抑止其隨口而言,言而有信,言而有條理,(序)如此必無悔憾之事發生。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本爻小象謂,抑止其口不輕言語,因能以中正自持自守。
【上九,敦艮吉】第六爻,陽爻陽居陰位,又在本卦之終上,能以敦厚之德,抑止其亢奮激進之欲望,故吉祥。
【象曰:敦艮止吉,以厚終也】本爻小象謂,心懷敦厚之情,以抑止亢進之欲望,既不傷人,亦不傷己,此乃善終致道。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