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生死學系列之十一 釋迦摩尼星空下的看見
李秉信
筆者年輕的時候,每次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非常好奇。常常自己問自己,這個故事的主角,悉達多.喬達摩,在當下開悟時候,他的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是,那天晚上,他看到了什麼東西?為什麼,讓本來應該繼承他父親的王位的命運,做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改變。
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涉世未深年輕人的他,竟然做了一個,絕大多數人不會做的選擇。心甘情願的放棄絕大多數人羨慕的王位,而成為「三尼耶新」(Sannyasin)。 「三尼耶沙」,(Sannyasa)的意思是「捨棄」或「除去」。也就是,他要完全脫離他現有的環境,進入一個一無所有的世界。
嚴格地來說,在印度嚴格的種姓階級裡,「三尼耶新」不是僧侶,而是一個捨棄三界、沒有任何的資源,獨來獨往的苦行僧。你可以想像,那是一個多麼孤獨的世界。按照書上的說法,他之所以捨棄,是因為他厭惡世俗的一切歡樂和享受。 「三尼耶沙」不是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即是目的,是一種歡喜的解脫。
放棄,竟然是一種解脫的享受。對於年輕人而言,是一個多麼難抓取的境界。印度的修行者對於三尼耶新,並不陌生,而且存在了修煉了很久的歷史。但是,這個時候,對於還在唸大學的筆者,更是百思不解。當我們還在積極計劃自己將來,想要在研究領域上一展身手的時候,這種願意捨棄的緣起,是怎麼升起來的?
在《梨俱吠陀》(Rig Veda)中有這樣的記載:「苦行僧,穿著褐黃色的袍子,穿梭於風中,具有懾服諸神之能。」從書上的文字來體會,這樣的超凡人物,顯然無拘無束,想去那裡,就到那裡,「如風一樣的自由自在」。然而,這麼一個年輕的孩子,不在實相裡為前途掙扎,卻在虛像裡,為解脫而流浪。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味道呢?
而更重點的是,從古老的傳說及記載中,我們知道,悉達多·喬達摩本來不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或者是沒有出息的人。他有妻也有子,更有顯赫的家世。在他皇室的血統,可以輕而易舉終生享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銀財寶。這是個令人百思不解的問句,為什麼,他能夠毅然決然的放棄呢?
其實,我們可以一針見血地切入重點,所有人的改變,都是在於一個看見。那樣的看見,不是看見表面,而是從表面看入了本體之後的大覺悟。不是只是看見實相,而是,摸著了本體之後,從實相看見了虛像。當一個人,有能力穿梭在實相及虛相之間。才能夠看入本體,毅然決然地離開溫馨的家園,而去當牟尼。
對於印度人而言,牟尼意為離世獨居的修行聖人,亦即苦行僧。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些人,是活在虛相裡的修行者。在虛相的稍縱即逝裡,實相的痛苦,是那麼的微不足道。讓我們來看看,這一段歷史上的敘述吧!歷史記載著:「苦行者喬達摩,在盛年之時,剃掉頭髮及鬍子,著上黃色袍子,離開自己的家室,過著「無家」的生活。
家庭生活是牢固的枷鎖,只有離開家室才能擁有自由。這是當時他所想,所以他離開了家。 據說,釋尊在平時也能隨意入於,心識俱謝的甚深禪定,所以說:「佛身常在定。」。事實上,這是由於釋尊熟嫻於禪定,行深的禪定,可以在當下進入鏡相的世界。一回神,又回到實相的世界中。這樣的穿梭,叫做來去自如,隨心所欲。
在佛教的傳記中,孩提時代的釋尊,在一次全國性的農事豐收狂歡日里,釋尊竟毫無困難的入定,贏得淨飯王與諸大臣的讚佩。筆者可以直截了當的說,他所進入的定中,就是如鏡相般的虛相。甚至在,捨棄王儲之尊修行的時候,釋尊很快就證得行深的定中。
幾千年以來,多少修行人追逐開悟解脫的境界,不過就是,釋迦摩尼當下的一個看見。甚至我們可以說,兩位外道仙人(即阿羅羅伽羅摩與鬱頭伽羅摩)認為是最高的理想,—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也是鏡相虛像的味道。然而,弔詭的是,如此鏡相虛像的看見,就像是寒天飲冰水,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冷暖。
對於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總是以為,佛學跟科學是背道而馳的。其實,說來你也不相信,最先進的核子物理,是依照著實相及虛相,陰陽相感的理論發展出來的。甚至這個學說主要的立論,就是釋迦摩尼那天晚上的看見。否則,我們根本無法了解,另外一個我們看不到的世界。說了你都無法想像的,最先進的科學,是架構在佛法的精髓上。
舉個例子來說,在量子物理裡所說到的正電子,是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發現了狄拉克方程,佐證電子運動的行為模式,所發展出來的恆等式。在這個方程式中說到,每一種粒子都有一個和它的質量、壽命、自旋嚴格相等,而電荷卻正好相反的反粒子存在。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在宇宙線的研究中,發現了正電子,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反粒子。
如果正粒子是實相的話,反粒子就是虛相,或者說是他的鏡相。按照中國人的陰陽相反,相生,循環不斷以致於綿延不絕的味道來講,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300多種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粒子都可能存在著反粒子。從2010年開始歐洲科學家成功製造出多個反氫原子,並使其存在了0.17秒,這是物理學界的突破性發現,也是人類首次捕獲到反物質。
這種陰陽和合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500克反物質與物質湮滅的破壞力,可以超過世界上最大的氫彈。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樣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 按照我們所受到的邏輯訓練,有反物質就有反宇宙?有反宇宙,就有可以回溯地時間,反演時間倒流。這樣的模型,不正是佛法中實相和虛相的味道。
在這個時候,科學家就像是佛學家一樣,不約而同根據反粒子的發現,推導出了一個“鏡像宇宙”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從本體的陰陽和合,砰的一聲 ,宇宙大爆炸同時產生了兩個宇宙。我們可以把他說的更清楚,那就是實相宇宙和鏡像宇宙。但是很無奈的,絕大多數的人,局限在有限的六根當中,是很難體會到鏡相宇宙的存在。更不用說是,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兩個宇宙當中。
但是,當你無法穿梭在兩個宇宙的時候,你只是瞎子摸象,自己以為體悟。根本都不知道,什麼叫做本體。釋迦摩尼所觸摸到的本體,是所有修行者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地。在這裡,筆者大膽的做一個結論,那天晚上,釋迦摩尼在星空下的開悟,就是看到了,本體陰陽和合下的兩個宇宙,而且能夠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其中。
能夠看得到虛像的人一定知道,兩個宇宙沿著完全相反的時間軌跡運行。而兩個宇宙的高智慧生命,都能意識到,有另一個宇宙與自己完全一模一樣,卻又是背道而馳。經典中所說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並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那樣的描述,都是鏡相宇宙中的成像。
他所說的味道,就是這兩個宇宙當中,時間中存在的一切,都是永恆的。甚至在鏡相的宇宙當中,時間並非向前流逝,而是可以倒果為因的。在這個時候,什麼是絕對呢?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好問題,為什麼一個行深入定的修行者,能夠在極深的定中俯瞰宇宙。你可以說那樣的味道,時間就像我們所見的空間,向四面八方伸展開去。
筆者甚至可以像是先知一樣的說,如果你描述一下時間流逝的方式,通常都會將其比喻為一條河流,我們就像河面上的船隻,不斷向前行進。在鏡相的世界裡,"現在"就像一盞由過去轉移到未來的"聚光燈"。而我們就身處於這盞聚光燈之中,和它一同前進。你可以用你有限的想像力體會一下,你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像是聚光燈發散的光線一樣,是同時並進的。
在佛法中,還有一種塊狀宇宙理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宇宙中的固有存在盒子中。在三十年前沒有雲端世界的時候,筆者很難向人形容,時間是塊狀的感覺。現在雲端這麼發達,你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你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在時間之中意義,就像是一個系列的連續劇一樣,儲存在雲端當中。只要你有進入雲端的密碼,你想要看哪一集,就可以看哪一集。
筆者甚至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過去發生的事件,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逝,而是分別存在於同一時空的不同部分之中。你可以悄悄地說,那是你的雲端世界。塊狀宇宙理論,是佛法中最難懂得一塊。如果你從來沒有進入過鏡相的宇宙中,你很難了解,你散佈在時間之中,有點類似於你散佈在空間之中那樣。
筆者甚至可以做一個眾生有限六根,所能體會的輪廓。同樣是一個你,其實在這個時候,你有很多不同的你,分佈於時空的不同部分,只是你自己毫無所知。因為都是你,穿越時空成為另外一個你,絕對是可能的,而且是一想就到。由於反粒子的發現,人類推導出反宇宙。宇宙和反宇宙互為鏡像。人類生存的宇宙,有“時間之箭”
所謂的"時間之箭",一切事物,包括你在內,都朝著分散而"隨機"的方向運行。也就就是熵增原理,能量和物質越分散,熵值就越大。這意味著,宇宙中的熵值永遠在增加之中。宇宙大爆炸同時產生兩個宇宙,宇宙和反宇宙,互為鏡像。時間是對稱的,兩個宇宙各自沿著相反的方向向前前進。這個時候,你有辦法從結果回到原因了。
筆者就開門見山地告訴你,釋迦摩尼那天坐在星空下的晚上,他看到了,兩個宇宙表面上看起來互為獨立,遵從相同的物理規律,按照自己的方式進化和改變。其實,他們都來自於本體。兩個宇宙互為正反,互為陰陽,而且不斷地互相演進,最後會互相的毁滅。從那個晚上起,他不在乎皇宮裡的榮華富貴,只是想要把他的看見,一條一條的寫成經典,告訴眾生他的看見。
筆者要問讀者一個很挑釁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這兩個宇宙會合嗎?宇宙和反宇宙相合,是不是又是一次“末日重啟”?那不就是金剛經裡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筆者年輕的時候,每次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非常好奇。常常自己問自己,這個故事的主角,悉達多.喬達摩,在當下開悟時候,他的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是,那天晚上,他看到了什麼東西?為什麼,讓本來應該繼承他父親的王位的命運,做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改變。
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涉世未深年輕人的他,竟然做了一個,絕大多數人不會做的選擇。心甘情願的放棄絕大多數人羨慕的王位,而成為「三尼耶新」(Sannyasin)。 「三尼耶沙」,(Sannyasa)的意思是「捨棄」或「除去」。也就是,他要完全脫離他現有的環境,進入一個一無所有的世界。
嚴格地來說,在印度嚴格的種姓階級裡,「三尼耶新」不是僧侶,而是一個捨棄三界、沒有任何的資源,獨來獨往的苦行僧。你可以想像,那是一個多麼孤獨的世界。按照書上的說法,他之所以捨棄,是因為他厭惡世俗的一切歡樂和享受。 「三尼耶沙」不是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即是目的,是一種歡喜的解脫。
放棄,竟然是一種解脫的享受。對於年輕人而言,是一個多麼難抓取的境界。印度的修行者對於三尼耶新,並不陌生,而且存在了修煉了很久的歷史。但是,這個時候,對於還在唸大學的筆者,更是百思不解。當我們還在積極計劃自己將來,想要在研究領域上一展身手的時候,這種願意捨棄的緣起,是怎麼升起來的?
在《梨俱吠陀》(Rig Veda)中有這樣的記載:「苦行僧,穿著褐黃色的袍子,穿梭於風中,具有懾服諸神之能。」從書上的文字來體會,這樣的超凡人物,顯然無拘無束,想去那裡,就到那裡,「如風一樣的自由自在」。然而,這麼一個年輕的孩子,不在實相裡為前途掙扎,卻在虛像裡,為解脫而流浪。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味道呢?
而更重點的是,從古老的傳說及記載中,我們知道,悉達多·喬達摩本來不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或者是沒有出息的人。他有妻也有子,更有顯赫的家世。在他皇室的血統,可以輕而易舉終生享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銀財寶。這是個令人百思不解的問句,為什麼,他能夠毅然決然的放棄呢?
其實,我們可以一針見血地切入重點,所有人的改變,都是在於一個看見。那樣的看見,不是看見表面,而是從表面看入了本體之後的大覺悟。不是只是看見實相,而是,摸著了本體之後,從實相看見了虛像。當一個人,有能力穿梭在實相及虛相之間。才能夠看入本體,毅然決然地離開溫馨的家園,而去當牟尼。
對於印度人而言,牟尼意為離世獨居的修行聖人,亦即苦行僧。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些人,是活在虛相裡的修行者。在虛相的稍縱即逝裡,實相的痛苦,是那麼的微不足道。讓我們來看看,這一段歷史上的敘述吧!歷史記載著:「苦行者喬達摩,在盛年之時,剃掉頭髮及鬍子,著上黃色袍子,離開自己的家室,過著「無家」的生活。
家庭生活是牢固的枷鎖,只有離開家室才能擁有自由。這是當時他所想,所以他離開了家。 據說,釋尊在平時也能隨意入於,心識俱謝的甚深禪定,所以說:「佛身常在定。」。事實上,這是由於釋尊熟嫻於禪定,行深的禪定,可以在當下進入鏡相的世界。一回神,又回到實相的世界中。這樣的穿梭,叫做來去自如,隨心所欲。
在佛教的傳記中,孩提時代的釋尊,在一次全國性的農事豐收狂歡日里,釋尊竟毫無困難的入定,贏得淨飯王與諸大臣的讚佩。筆者可以直截了當的說,他所進入的定中,就是如鏡相般的虛相。甚至在,捨棄王儲之尊修行的時候,釋尊很快就證得行深的定中。
幾千年以來,多少修行人追逐開悟解脫的境界,不過就是,釋迦摩尼當下的一個看見。甚至我們可以說,兩位外道仙人(即阿羅羅伽羅摩與鬱頭伽羅摩)認為是最高的理想,—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也是鏡相虛像的味道。然而,弔詭的是,如此鏡相虛像的看見,就像是寒天飲冰水,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冷暖。
對於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總是以為,佛學跟科學是背道而馳的。其實,說來你也不相信,最先進的核子物理,是依照著實相及虛相,陰陽相感的理論發展出來的。甚至這個學說主要的立論,就是釋迦摩尼那天晚上的看見。否則,我們根本無法了解,另外一個我們看不到的世界。說了你都無法想像的,最先進的科學,是架構在佛法的精髓上。
舉個例子來說,在量子物理裡所說到的正電子,是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發現了狄拉克方程,佐證電子運動的行為模式,所發展出來的恆等式。在這個方程式中說到,每一種粒子都有一個和它的質量、壽命、自旋嚴格相等,而電荷卻正好相反的反粒子存在。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在宇宙線的研究中,發現了正電子,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反粒子。
如果正粒子是實相的話,反粒子就是虛相,或者說是他的鏡相。按照中國人的陰陽相反,相生,循環不斷以致於綿延不絕的味道來講,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300多種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粒子都可能存在著反粒子。從2010年開始歐洲科學家成功製造出多個反氫原子,並使其存在了0.17秒,這是物理學界的突破性發現,也是人類首次捕獲到反物質。
這種陰陽和合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500克反物質與物質湮滅的破壞力,可以超過世界上最大的氫彈。如果反粒子按照通常粒子那樣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 按照我們所受到的邏輯訓練,有反物質就有反宇宙?有反宇宙,就有可以回溯地時間,反演時間倒流。這樣的模型,不正是佛法中實相和虛相的味道。
在這個時候,科學家就像是佛學家一樣,不約而同根據反粒子的發現,推導出了一個“鏡像宇宙”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從本體的陰陽和合,砰的一聲 ,宇宙大爆炸同時產生了兩個宇宙。我們可以把他說的更清楚,那就是實相宇宙和鏡像宇宙。但是很無奈的,絕大多數的人,局限在有限的六根當中,是很難體會到鏡相宇宙的存在。更不用說是,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兩個宇宙當中。
但是,當你無法穿梭在兩個宇宙的時候,你只是瞎子摸象,自己以為體悟。根本都不知道,什麼叫做本體。釋迦摩尼所觸摸到的本體,是所有修行者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地。在這裡,筆者大膽的做一個結論,那天晚上,釋迦摩尼在星空下的開悟,就是看到了,本體陰陽和合下的兩個宇宙,而且能夠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其中。
能夠看得到虛像的人一定知道,兩個宇宙沿著完全相反的時間軌跡運行。而兩個宇宙的高智慧生命,都能意識到,有另一個宇宙與自己完全一模一樣,卻又是背道而馳。經典中所說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並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那樣的描述,都是鏡相宇宙中的成像。
他所說的味道,就是這兩個宇宙當中,時間中存在的一切,都是永恆的。甚至在鏡相的宇宙當中,時間並非向前流逝,而是可以倒果為因的。在這個時候,什麼是絕對呢?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好問題,為什麼一個行深入定的修行者,能夠在極深的定中俯瞰宇宙。你可以說那樣的味道,時間就像我們所見的空間,向四面八方伸展開去。
筆者甚至可以像是先知一樣的說,如果你描述一下時間流逝的方式,通常都會將其比喻為一條河流,我們就像河面上的船隻,不斷向前行進。在鏡相的世界裡,"現在"就像一盞由過去轉移到未來的"聚光燈"。而我們就身處於這盞聚光燈之中,和它一同前進。你可以用你有限的想像力體會一下,你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像是聚光燈發散的光線一樣,是同時並進的。
在佛法中,還有一種塊狀宇宙理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宇宙中的固有存在盒子中。在三十年前沒有雲端世界的時候,筆者很難向人形容,時間是塊狀的感覺。現在雲端這麼發達,你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你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在時間之中意義,就像是一個系列的連續劇一樣,儲存在雲端當中。只要你有進入雲端的密碼,你想要看哪一集,就可以看哪一集。
筆者甚至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過去發生的事件,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逝,而是分別存在於同一時空的不同部分之中。你可以悄悄地說,那是你的雲端世界。塊狀宇宙理論,是佛法中最難懂得一塊。如果你從來沒有進入過鏡相的宇宙中,你很難了解,你散佈在時間之中,有點類似於你散佈在空間之中那樣。
筆者甚至可以做一個眾生有限六根,所能體會的輪廓。同樣是一個你,其實在這個時候,你有很多不同的你,分佈於時空的不同部分,只是你自己毫無所知。因為都是你,穿越時空成為另外一個你,絕對是可能的,而且是一想就到。由於反粒子的發現,人類推導出反宇宙。宇宙和反宇宙互為鏡像。人類生存的宇宙,有“時間之箭”
所謂的"時間之箭",一切事物,包括你在內,都朝著分散而"隨機"的方向運行。也就就是熵增原理,能量和物質越分散,熵值就越大。這意味著,宇宙中的熵值永遠在增加之中。宇宙大爆炸同時產生兩個宇宙,宇宙和反宇宙,互為鏡像。時間是對稱的,兩個宇宙各自沿著相反的方向向前前進。這個時候,你有辦法從結果回到原因了。
筆者就開門見山地告訴你,釋迦摩尼那天坐在星空下的晚上,他看到了,兩個宇宙表面上看起來互為獨立,遵從相同的物理規律,按照自己的方式進化和改變。其實,他們都來自於本體。兩個宇宙互為正反,互為陰陽,而且不斷地互相演進,最後會互相的毁滅。從那個晚上起,他不在乎皇宮裡的榮華富貴,只是想要把他的看見,一條一條的寫成經典,告訴眾生他的看見。
筆者要問讀者一個很挑釁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這兩個宇宙會合嗎?宇宙和反宇宙相合,是不是又是一次“末日重啟”?那不就是金剛經裡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