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色境識不二法系列之二十八 心外求法解結如是波若
李秉信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看到了許多修行人, 在突破瓶頸上, 最大的關卡, 並不是在道理上的不清楚, 也不是在修行法本上的高與低。 最需要突破的關卡,就是自己。 許多人對自己卡住自己的道理, 並不是很瞭解。
說的更清楚一點, 就是必須要面對,自己被自己束縛的無奈。 或許我們可以說, 這就是命理哲學裡所提到, 所有的修行人,想要在開悟解脫這條路上, 想要更上一層樓時。 一定會遭遇,行到水窮處的無奈, 也就是無法突破現狀的糾結。
然而坐看雲起時, 是突破自己被束縛的關鍵。 多少人在修行上, 不知道靜心觀照, 好好的看一看自己,是進入另外次元世界必需要有的功夫。 面對冥冥中自有定數的考驗, 能夠讓自己不再受捆綁的關鍵, 並不在於知識, 而是在於自己的看見。
尤其是許多功力越高強, 開悟越深刻, 三藏十二部佛經, 都能夠琅琅上口的大法師, 是很難跳脫作繭自縛的命運, 而且幾乎都沒有例外。 那層綿密不斷地蠶絲, 並不存在於外面的環境。
完全在於自己曾經努力過的執著, 曾經好不容易突破過的堅持, 甚至是開悟解脫後的狂喜。 在這些高明修行者的內心, 那些他們最引以為傲的辦法, 是他們很難當下破裂的神主牌。有許多熟讀四書五經, 自己以為透徹古往今來各家學說, 甚至廣為信徒所尊敬的上師及大師, 更容易掉入自己都不知道的法執。
法執就像是一層透明看不見的保鮮膜, 緊緊地纏繞著自己。 而且這個障礙最大的盲點, 就是在於他看不到。被糾纏者常常是毫無警覺性, 甚至一無所知。 只是,覺得自己似乎不再容易進步.
問事者是位唸佛多年的誠心老居士, 在他人生修行這麼多年的旅程中, 他只在乎一點, 那就是不斷的念佛,就可以成佛。 他不但自己踏踏實實的真正在做, 他也要求他的子女,必須要跟他一起做, 而且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妥協空間。
根據當事人自己的描述, 她從年輕時候的虔心向佛, 行經任何地方, 只要有寺廟道場, 他都一定會入內捻香禮佛, 呈現出自己最誠敬的禮敬。 說也奇妙的,佛菩薩一定會顯靈, 總是在他身陷絕境的時候, 拉他一把。 這樣過去週而復始的有求必應, 更堅定了他的信心。
結婚有了事業以後, 面對生活中諸多的不順遂, 以及在生意上, 與客戶之間上下起伏的波瀾。 更讓他覺得,在信仰上有個寄託, 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標杆。 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 當事人不顧家裡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及聲音, 非常堅定地,在家裡設立了佛堂, 供奉著諸多的菩薩。
而且不管每天是否有應酬要跑, 當事人一定會屏除雜務, 在規定的時間裡,必須要克服千辛萬苦,在自己家中佛堂裡靜坐念佛, 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缺乏的元素。 當事人非常堅定地表示,每天能夠回到家中, 將雜亂的心,埋在自己家中設立的佛堂, 已經成為他,這三十幾年一路走來, 最重要的精神寄託。
但是這麼有堅定信仰的老菩薩, 竟然也會被老天開玩笑。 由於當事人對於要求自己唸佛的標準,非常嚴格。 不但念佛的姿勢要抬頭挺胸, 而且盤坐的雙腿,更不能任意的移動。 必須一心不亂的正襟危坐,才能表現出對於菩薩的虔誠。
久而久之,竟然得到了坐骨神經炎。 骨科醫生嚴重的警告他,不能夠再繼續這樣的打坐了。 當事人非常沮喪地詢問筆者, 念佛打坐了一輩子, 這是他最引以為豪的真功夫, 但是竟然晚節不保, 沒有辦法再繼續念佛了。
她非常的擔心,是不是因為這樣的不圓滿, 就不會被彌勒佛,接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那他真的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唸一輩子佛號的功德,就在老年的時候前功盡棄了。 筆者看他這麼難過, 就偷偷地問他一句話。
您唸了一輩子的佛, 坐了一輩子的禪,也和彌勒佛做了一輩子的朋友。現在雖然不能再打坐了, 但是彌勒佛一定會記得你的樣子和聲音。 就算祂不來找你,難道你不會自己去找他嗎?當事人聽到這樣子的回答,一下子就愣住了。 似懂非懂,若有所悟的點點頭, 沒有那麼難過的就回家了。
人世間最難拿掉的執著, 竟然就是我們心中,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一塊。拿人類最喜歡說的「理性」來舉例吧。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下來看自己的「理性」,竟然也有不同的層次的體會,以及由這個體會去建立和存在的世界。
就用當事人的例子來做個比喻, 聲聲唸佛乃在於那個心, 不在於用什麼樣的姿勢,以及須要在什麼樣的場所。 若只是在乎誠心以外的抓取, 那就叫作心外求法, 全部都是雜法。我們人類常會想東想西的心, 所成就的都是外道。
那種「想東想西」的心,或是胡思亂想的心,其實就是比較低層次意識下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維是「有系統」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比較高層次意識下的「理性」;更高一點的意識,是形而上的「邏輯論證」,就像偵探般抽絲剝繭地把真相找出來;
然而,在這些有形有象的樣子上去做取捨, 修行者會陷入一種自己都無法看見,也無法感覺的捆綁。 而且會原地踏步,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然而,一個非常重要突破的關鍵, 在這個時候產生。
那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看得見, 到底是甚麼樣的障礙, 攔阻了你。 就用這位老菩薩所面對的障礙, 來做個舉例。 當事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預期, 這輩子最引以為傲的打坐念佛, 竟然是阻撓他,被彌勒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石頭。
這樣的下場,真的是出乎意料之外, 也真讓人情何以堪。 但是真正轉變的契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 如果當事人能夠看見, 真正在阻撓他的不是彌勒佛, 而是在他心中想東想西的念頭。
這個能夠觀察的智慧一被啓發, 當事人就再上一層的意識,就是「智慧」;而比智慧更高的層次是「思議所不及」,那是邏輯論證達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思議,但又清楚、明白的,到了這個境界就是「般若智」。
「般若智」是屬於一種直覺,這個直覺能生萬法。這樣層次的直覺,有人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容易懂。但是,這一層次的「直覺」,本來就是我們深一層的意識,那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但這也是需要鍛鍊的。
我們再想得更深入一點, 無論是我們「想東想西」到「智慧」,這些層次的「理性」都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怎麼說呢?我們就以較高層次的「邏輯論證」、「智慧」來說,只有一開始的「假設」,及思緒過程的「邏輯論證」是不夠的.
一定要到最後,整套思緒的結論,經過「查證」後,才能夠從結果的驗證中,去證明我們一開始的「假設」是正確的;也就是,若沒有結果的驗證,就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些「以為」的無誤。
所以,若是以更高的角度來看我們心智內所有的意識層次,它們都是有它們的限制,因為無論是邏輯論證,或是智慧,其最根源的思緒是必須有個「假設」;當這些「假設」改變了,後面的結論就會跟著改變。
所以,「邏輯論證」並不能證明那就是真的,一定要經過查證,科學家要做實驗,才能「暫時的」確認他們的「假設」,在推論上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可以在科學的發展史上看到,後起之秀的科學家,只要在更新的科學發現下,改變他們的「以為」,「認定」,「假設」,就可以用新的定律推翻原有的定律 。
我們常常說證據會說話,其實證據不會說話,是人在用他的「認定」和「假設」去解讀證據而說的。 凡是人認定的,就不一定是絕對正確!所以,「查證」過程還是受人的認知的影響.
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關鍵,做查證工作的人的「以為」「假設」「認知」,才是意識層次最大的限制!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看到了許多修行人, 在突破瓶頸上, 最大的關卡, 並不是在道理上的不清楚, 也不是在修行法本上的高與低。 最需要突破的關卡,就是自己。 許多人對自己卡住自己的道理, 並不是很瞭解。
說的更清楚一點, 就是必須要面對,自己被自己束縛的無奈。 或許我們可以說, 這就是命理哲學裡所提到, 所有的修行人,想要在開悟解脫這條路上, 想要更上一層樓時。 一定會遭遇,行到水窮處的無奈, 也就是無法突破現狀的糾結。
然而坐看雲起時, 是突破自己被束縛的關鍵。 多少人在修行上, 不知道靜心觀照, 好好的看一看自己,是進入另外次元世界必需要有的功夫。 面對冥冥中自有定數的考驗, 能夠讓自己不再受捆綁的關鍵, 並不在於知識, 而是在於自己的看見。
尤其是許多功力越高強, 開悟越深刻, 三藏十二部佛經, 都能夠琅琅上口的大法師, 是很難跳脫作繭自縛的命運, 而且幾乎都沒有例外。 那層綿密不斷地蠶絲, 並不存在於外面的環境。
完全在於自己曾經努力過的執著, 曾經好不容易突破過的堅持, 甚至是開悟解脫後的狂喜。 在這些高明修行者的內心, 那些他們最引以為傲的辦法, 是他們很難當下破裂的神主牌。有許多熟讀四書五經, 自己以為透徹古往今來各家學說, 甚至廣為信徒所尊敬的上師及大師, 更容易掉入自己都不知道的法執。
法執就像是一層透明看不見的保鮮膜, 緊緊地纏繞著自己。 而且這個障礙最大的盲點, 就是在於他看不到。被糾纏者常常是毫無警覺性, 甚至一無所知。 只是,覺得自己似乎不再容易進步.
問事者是位唸佛多年的誠心老居士, 在他人生修行這麼多年的旅程中, 他只在乎一點, 那就是不斷的念佛,就可以成佛。 他不但自己踏踏實實的真正在做, 他也要求他的子女,必須要跟他一起做, 而且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妥協空間。
根據當事人自己的描述, 她從年輕時候的虔心向佛, 行經任何地方, 只要有寺廟道場, 他都一定會入內捻香禮佛, 呈現出自己最誠敬的禮敬。 說也奇妙的,佛菩薩一定會顯靈, 總是在他身陷絕境的時候, 拉他一把。 這樣過去週而復始的有求必應, 更堅定了他的信心。
結婚有了事業以後, 面對生活中諸多的不順遂, 以及在生意上, 與客戶之間上下起伏的波瀾。 更讓他覺得,在信仰上有個寄託, 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標杆。 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 當事人不顧家裡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及聲音, 非常堅定地,在家裡設立了佛堂, 供奉著諸多的菩薩。
而且不管每天是否有應酬要跑, 當事人一定會屏除雜務, 在規定的時間裡,必須要克服千辛萬苦,在自己家中佛堂裡靜坐念佛, 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缺乏的元素。 當事人非常堅定地表示,每天能夠回到家中, 將雜亂的心,埋在自己家中設立的佛堂, 已經成為他,這三十幾年一路走來, 最重要的精神寄託。
但是這麼有堅定信仰的老菩薩, 竟然也會被老天開玩笑。 由於當事人對於要求自己唸佛的標準,非常嚴格。 不但念佛的姿勢要抬頭挺胸, 而且盤坐的雙腿,更不能任意的移動。 必須一心不亂的正襟危坐,才能表現出對於菩薩的虔誠。
久而久之,竟然得到了坐骨神經炎。 骨科醫生嚴重的警告他,不能夠再繼續這樣的打坐了。 當事人非常沮喪地詢問筆者, 念佛打坐了一輩子, 這是他最引以為豪的真功夫, 但是竟然晚節不保, 沒有辦法再繼續念佛了。
她非常的擔心,是不是因為這樣的不圓滿, 就不會被彌勒佛,接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那他真的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唸一輩子佛號的功德,就在老年的時候前功盡棄了。 筆者看他這麼難過, 就偷偷地問他一句話。
您唸了一輩子的佛, 坐了一輩子的禪,也和彌勒佛做了一輩子的朋友。現在雖然不能再打坐了, 但是彌勒佛一定會記得你的樣子和聲音。 就算祂不來找你,難道你不會自己去找他嗎?當事人聽到這樣子的回答,一下子就愣住了。 似懂非懂,若有所悟的點點頭, 沒有那麼難過的就回家了。
人世間最難拿掉的執著, 竟然就是我們心中,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一塊。拿人類最喜歡說的「理性」來舉例吧。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下來看自己的「理性」,竟然也有不同的層次的體會,以及由這個體會去建立和存在的世界。
就用當事人的例子來做個比喻, 聲聲唸佛乃在於那個心, 不在於用什麼樣的姿勢,以及須要在什麼樣的場所。 若只是在乎誠心以外的抓取, 那就叫作心外求法, 全部都是雜法。我們人類常會想東想西的心, 所成就的都是外道。
那種「想東想西」的心,或是胡思亂想的心,其實就是比較低層次意識下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維是「有系統」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比較高層次意識下的「理性」;更高一點的意識,是形而上的「邏輯論證」,就像偵探般抽絲剝繭地把真相找出來;
然而,在這些有形有象的樣子上去做取捨, 修行者會陷入一種自己都無法看見,也無法感覺的捆綁。 而且會原地踏步,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然而,一個非常重要突破的關鍵, 在這個時候產生。
那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看得見, 到底是甚麼樣的障礙, 攔阻了你。 就用這位老菩薩所面對的障礙, 來做個舉例。 當事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預期, 這輩子最引以為傲的打坐念佛, 竟然是阻撓他,被彌勒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石頭。
這樣的下場,真的是出乎意料之外, 也真讓人情何以堪。 但是真正轉變的契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 如果當事人能夠看見, 真正在阻撓他的不是彌勒佛, 而是在他心中想東想西的念頭。
這個能夠觀察的智慧一被啓發, 當事人就再上一層的意識,就是「智慧」;而比智慧更高的層次是「思議所不及」,那是邏輯論證達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思議,但又清楚、明白的,到了這個境界就是「般若智」。
「般若智」是屬於一種直覺,這個直覺能生萬法。這樣層次的直覺,有人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容易懂。但是,這一層次的「直覺」,本來就是我們深一層的意識,那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但這也是需要鍛鍊的。
我們再想得更深入一點, 無論是我們「想東想西」到「智慧」,這些層次的「理性」都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怎麼說呢?我們就以較高層次的「邏輯論證」、「智慧」來說,只有一開始的「假設」,及思緒過程的「邏輯論證」是不夠的.
一定要到最後,整套思緒的結論,經過「查證」後,才能夠從結果的驗證中,去證明我們一開始的「假設」是正確的;也就是,若沒有結果的驗證,就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些「以為」的無誤。
所以,若是以更高的角度來看我們心智內所有的意識層次,它們都是有它們的限制,因為無論是邏輯論證,或是智慧,其最根源的思緒是必須有個「假設」;當這些「假設」改變了,後面的結論就會跟著改變。
所以,「邏輯論證」並不能證明那就是真的,一定要經過查證,科學家要做實驗,才能「暫時的」確認他們的「假設」,在推論上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可以在科學的發展史上看到,後起之秀的科學家,只要在更新的科學發現下,改變他們的「以為」,「認定」,「假設」,就可以用新的定律推翻原有的定律 。
我們常常說證據會說話,其實證據不會說話,是人在用他的「認定」和「假設」去解讀證據而說的。 凡是人認定的,就不一定是絕對正確!所以,「查證」過程還是受人的認知的影響.
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關鍵,做查證工作的人的「以為」「假設」「認知」,才是意識層次最大的限制!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